当前位置 首页 > 家居 > 样板间
  
折垒空间、折迭生活
图1.自然存在 没有多加粉饰的大梁,是为了节省预算使然,建材本身的特性,反倒呈现难得的设计感。(个案一) 图2.形式上的折叠 天花板如纸折迭的形式,不需矫情的修饰,亦不只折迭空间,更结合生活机能上的褶迭。(个案一)

  将设计当做是创作的陆希杰,视每一个实际生活需求为创作的条件。打破垂直,水平的思考,利用空间折迭、机能折迭的方式,为有限的空间,精准地雕刻多次元的空间层次,展开无数生活的故事的可能。

  打开一张纸,是平面、薄的;将纸折迭起来,则可以构成立体空间、产生一种能量。这就是为什幺陆希杰舍垂直、水平,爱用折迭的方式,折迭空间也折迭生活,于是,空间可以重迭使用、机能也可以重迭使用,坪数有限,生活无限。

  理性架构感性生活

  自认为一最理性也是最感性的陆希杰,总是将每个业主的实际需求、生活习惯、互动关系、及房子本身的外在环境,详细分出很多层面后,再加以理性地组合、架构。他说,唯有在理性里面精确地找到自由度,才会感到真正的自由,也才能感性地过生活。

  如个案二,在大学担任语言教授的屋主夫妇,于仅有的24坪室内,除基本的客、卧、餐、厨等空间规划外,各自还需要一间书房,想保有各自的隐私,又想拥有房子开放的空间感。再如同是大学教授的个案一屋主夫妻,他们的主要生活空间首重书房,希冀拥有最舒适开阔的空间感。这些住宅设计最基本、也是最困难的生活机能,往往不是一间多功能的弹性空间就可取代的。

图4.切挖 打破垂直、水平,利用天花板的一点弧线,让空间有切挖、雕刻的感觉。(个案二) 图5.接光面 运用压克力拉门、窗纱等半透明材质,像一个灯笼似地为空间接光。〔个案二〕

  陆希杰以原有基地的外在环境及内在机能为起点,拆除空间原有的一切墙壁隔屏后,重新架构,无论是像个案一创造具开放性格的空间环境;或是在个案二,透过半透明拉门的开合,可界定主要空间,亦可让空间重迭使用、流通、机能混合,例如书房门一开,是客厅的一部份;一关,是书房、是客房、亦是禅房,可开放也可保持私密。

  高差、切挖手法 解放空间机能

  地坪的高差、墙壁的切挖,都可以打破空间制式的定义。举例而言,若是将这个空间定义为房间,在里面放一张床,那这个空间就死掉了,只能、水远这样;若利用地坪的高差,在房间可以当床、在书房可供打坐,或切挖墙壁,可当书架、展示台、亦是收纳柜。

  把机能当做造型的材料而拿捏、创造生活的陆希杰,认为利用造型的改变,生活也将有所改变,所以不管是空间的高差、切挖、折迭,在在将机能、家俱看成是房子的一部份,是可多复位义空间的。

  空间变奏曲

  对学过小提琴、热爱古典音乐的陆希杰而言,相当赞同[建筑是凝固的音乐]。将空间当做谱曲般,视每个屋主的生活机能为音符,遵守一定的对位关系、精准地在五线乐谱上,创作一首首精湛的室内乐。而住在这个空间的人则可随人数的增减、季节的更迭、时间的流逝,恣意地演奏一场场空间的变奏曲。